Skip to content

《史记·项羽本纪》的一些看法

无君临天下,何以拥有一篇属于自己的本纪?无疑是司马迁所给予项羽的特殊待遇。然而,正是因为那最接近成功的可能和最让人唏嘘的跌落,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有悲剧性格的英雄形象,也得以汲取经验,亦或吸取教训。

项羽幼时学文不成而投身兵法,弃书捐剑而欲敌万人。当时有一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项羽给了读者一副志向远大的模样。秦始皇游会稽被众人拥护,好不气派,项羽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清人王鸣盛评其曰:“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这样的项羽又散发出了远大志向背后的悍戾与傲气。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揭竿而起。随后,会稽太守殷通意欲发兵,任用项梁与桓楚为将,而桓楚逃亡大泽。项梁暗中指使项羽杀死殷通。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副画面——项羽佩戴着殷通的官印,手里提着殷通的头,站在百官之前,各部下全都趴倒在地,恳请活命。自此项梁与项羽发动了吴中起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巨鹿一战,久垂青史。破釜沉舟,烧炉绝舍,粮少兵勇,围王离,九战秦,绝九役,杀苏角,虏王离。楚之士将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兵从壁上观,人人惴恐,见则膝行而莫敢仰视。

英雄生于乱世,一生征战,最终却迎来了失败的一天。项羽的失败,在我看来是性格所致。他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樊哙闯帐时,他以礼相待,以“壮士”呼之,估计也是“壮士”对“壮士”的惺惺相惜;韩信投奔时,却因他是个胯夫,叫他这个兵界奇才去守门,韩信忍无可忍,投身于刘邦,终于大展才能。他从不会想到,正是他眼中的“胯父”将“霸王”逼到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地步。

项羽是幼稚的,他期待人人和他自己一样。鸿门宴上,倘若当时刘邦喊话,项羽势必会排兵布阵,与之一战,让刘邦输的心服口服。但刘邦没有,项羽也没有。项羽,也并未听从范增背后暗算人,他成为天才军事家的同时,被抹掉了政治才能。所以在帝王之争中,项羽必定失败,败给那个被他轻视的刘邦。

唐朝王毂曾作《鸿门宴》一诗批评项羽: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

时光迁移,千百年来乌江边呜咽的清风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英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频繁谴责的项羽,说着项羽当时要是怎样怎样,那就会怎样怎样。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慨,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辛辣,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遗憾,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

秦末英雄辈出:张子房运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以不绝粮道;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用三人杰以取天下,而项羽所表现的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英雄行为。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一个几乎不可动摇的俗见被司马迁以他的雄健之笔所塑造的项羽的英雄本色所挑战之后,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他的悲剧显然还是性格悲剧,然而司马迁的笔下,项羽不完美的性格恰恰具有震撼人心的审美价值。

乱世豪杰,英雄末路,成败之理,匿于性格。